您现在的位置是:知识 >>正文
财通基金沈犁: 深度研究 拓展投资能力圈
知识1861人已围观
简介财通基金沈犁并不是一位投资风格已经定型了的基金经理,观察他的角度需要跟随他自身的变化而变化。今年上半年,沈犁因为投资农业养殖股、地产产业链,取得较好成绩,他凭借的是深度研究、抓取机会。沈犁表示,投资能 ...
财通基金沈犁并不是财通一位投资风格已经定型了的基金经理,观察他的基金角度需要跟随他自身的变化而变化。今年上半年,沈犁深度沈犁因为投资农业养殖股、研究地产产业链,拓展投资取得较好成绩,财通他凭借的基金是深度研究、抓取机会。沈犁深度沈犁表示,研究投资能力圈将继续拓展,拓展投资包罗万象的财通泛消费领域将是他发力的主要方向;与此同时,他还将在市场上寻找更多净资产收益率(ROE)较高的基金优质成长机会。
自下而上精选个股
Wind数据显示,沈犁深度上半年,研究沈犁管理的拓展投资财通新视野A和财通多策略升级A的收益率分别为5.13%和4.09%,均居于同类产品的前3%。在市场调整的背景下,逆市获得较好投资业绩。
观察发现,沈犁的“妙手”在于不随大流,选择了农业养殖股和地产产业链。特别是对于猪周期,沈犁属于市场中少有的发现机会的基金经理。沈犁表示,市场对于本轮猪周期的理解存在着历史思维的惯性,对于其中核心的供求关系的研究出现了一定偏差,而通过深度研究,他看到了本轮猪周期不一样的东西。
从沈犁的履历可以看出,深度研究的能力是他持之以恒打磨的“看家本领”。他历任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审计员、研究员(必选消费组)、交银施罗德基金高级研究员(覆盖食品饮料、家电、农业)、惠理基金高级分析员(覆盖消费行业)。2020年,他加入财通基金,随后出任基金经理。
研而优则投,沈犁构建了自己的专业能力。在研究和投资中,泛消费领域是沈犁的核心“跑道”,他通过自下而上的深度研究寻找市场预期差,力争获取长期超额回报。基于对商业模式的深入认知,沈犁从经营角度理解生意的实质,力争找到创造长期优异股东回报的驱动因素。目前看来,沈犁的投资聚焦在几个优质赛道内的优秀公司,追求合理估值下的较高增长。
“投资策略上,我主要是从中观产业研究出发,采用自下而上、精选个股的方式进行投资。由于我是消费研究员出身,所以我的能力圈目前主要是消费领域。在投资中,首先,我会看上市公司的ROE和业绩增速,以此来判断其股价的斜率;其次,我会通过景气度来判断未来2年至5年股价的上涨空间;最后,我也会看个股之间的差异,最终决定投资标的。当然也有小概率的风险,宏观风险、黑天鹅事件、消费提前或滞后等因素都会影响预期回报。通过对能力圈范围内的这些公司计算预期回报,来构建当前时点的投资组合。”沈犁解释说。
沈犁直言,自己的能力圈范围需要进一步拓展。对于高景气度、高ROE等机会的抓取,目前仍然集中在泛消费领域,未来他瞄准的是全市场的高成长机会。因此,沈犁持续打磨深度研究的能力,同时也将自上而下的观察和中观配置能力纳入进来。
看好消费板块
对于后市的投资机会,沈犁表示,需求端的恢复叠加稳增长、促消费政策接连落地,赛道股行情或轮番活跃,市场追逐盈利趋势向好的板块和个股是正常的行为。
“消费行业跟随经济波动,后续回升是较为确定的事件,不确定的是恢复节奏,所以市场对消费板块的后续走势较为看好。此外,近期表现活跃的赛道,比如新能源、汽车等,短期景气度向好,同时也有中长期增长空间,所以在股价上得以体现。”沈犁表示。
沈犁研判称,消费板块短期基本面承压或已在估值和股价上有所反映,今年下半年基本面有望企稳回升。
“在泛消费领域,我们重点关注以下方向:生猪养殖,价格和盈利周期趋势或向上;家居和建材,关注地产景气修复后的长期成长空间;出行相关行业,过去两年被持续压制,供给出清比较充分,未来随着经济不断恢复,或会有较好的盈利周期;白酒,关注下半年经济企稳后的表现;食品供应链,关注食品工业化大趋势;美妆、小家电与新兴消费发展趋势息息相关。”沈犁表示。
Tags:
相关文章
美联储梅斯特:在12月的会议上 可以放缓加息步伐
知识【美联储梅斯特:在12月的会议上 可以放缓加息步伐】财联社11月22日电,美联储梅斯特表示,在12月的会议上,可以从75个基点的加息步伐上有所放缓;但是在那之后,加息步伐要取决于经济表现;如果明年在通 ...
【知识】
阅读更多上市后年度首亏!富满微:预计2022年度净利润亏损1.6亿-1.9亿元
知识1月30日晚间,SZ300671,股价45.12元/股,市值98.24亿元)发布业绩预告称,公司预计2022年归母净利润亏损1.6亿元~1.9亿元,同比由盈转亏。对于预计业绩变动的原因,富满微解释称, ...
【知识】
阅读更多十位首席专家谈兔年资产配置:A股、黄金机会较多
知识炒股就看,权威,专业,及时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来源:证券日报本报记者 孟 珂 见习记者 毛艺融“穿越寒冬,柳暗花明”,这是《证券日报》记者在采访十位首席专家时,听到的最温暖的关键词。受访专家 ...
【知识】
阅读更多